自然界存在着各种波长的光线,通过折射人眼能看到不同颜色的光线,这就是光线的波长不同所导致的。其实还有许多光线是人眼看不到的,人眼识别光线的波长范围在320nm-760nm之间,超过760nm的光线人眼就无法见到,比如红外光(波长一般在850nm)等。但是CMOS传感器芯片可以看到绝大部分波长的光线,这样就造成了传感器“看”见的与人眼看见的图像不一样的情形。图像处理算法只针对传感器“看见”的图像处理,因为有一部分光人眼是看不见的,这样处理完的图像人眼看起来就会偏色,比如黑色偏灰,绿色偏紫等。为了纠正这个问题,需要给CMOS传感器戴个“眼镜”,滤除人眼不可见的红外光,达到与人眼看到的图像一致的目的。而晚上因为普遍采用红外灯进行补光,所以在晚上的时候必须要摘掉这个“眼镜”,让红外光透到CMOS表面,达到补光的目的。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简单探讨一下这个问题。
摄像机上面要用IR-CUT的原因是摄像机在白天和晚上因为光线不同会出现不一样的效果,在白天的时候有日光,主要是需要可见光,就是你现在看的色彩缤纷的世界。而另一部分光线如红外光,虽然肉眼看不见,但摄像机的感光芯片是可以感知的,并能反映出来的。所以图像效果就会偏色。这样就需要滤光片把我们不需要的光线过滤掉。
人脸识别:也叫面部识别,是一种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生物识别技术。它用摄像机或摄像头采集含有人脸的图像或视频流,并自动在图像中检测和跟踪人脸,进而对检测到的人脸进行脸部的一系列相关技术。
白天是可见光,镜头里的各个镜片折射率大,镜头的焦距小,后焦也小;晚上用的是近红外光,比如850nm,镜头里的各个镜片折射率小,镜头的焦距大,后焦也大。这样晚上使用时,为了补偿增大的后焦,得减小滤光片的厚度。所以要实现日夜清晰成像,白天用厚的滤光片,晚上用薄一点的滤光片。
IR-CUT双滤镜是指在摄像头镜头组里内置了一组滤镜,当镜头外的红外感应点侦测到光线的强弱变化后,内置的IR-CUT自动切换滤镜能够根据外部光线的强弱随之自动切换,使图像达到最佳效果。也就是说,在白天或黑夜下,双滤光片能够自动切换滤镜,因此不论是在白天还是黑夜下,都能得到最佳成像效果。
IR-CUT双滤光片切换器在白天光线充分时,由红外截止滤光片工作,传感器还原出真实彩色;当夜间光线不足时,红外截止/吸收滤光片可自动移开,由全透光谱滤光片开始工作,使传感器充分利用到所有光线,从而大大提高了低照性能。